蒲俊兵
发布时间:2019-02-02        点击数量:535

个人简历

蒲俊兵(1982—),男,四川渠县人,理学博士,副研究员。毕业于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地质科学系博士后。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研究室副主任。被评为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广西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研究领域

岩溶环境学。

 

研究成果

1)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槽谷型岩溶地貌区地下河发育演化规律与水文地球化学区域特征。在川东平行岭谷区,揭示了线状构造对区域地下河发育、分布控制作用根据岩溶水的水动力特征和循环条件,将地下河分为汇流型、分流型和平行流型3种类型。

2)同袁道先院士等合作,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全球4大岩溶分区的岩溶分布范围,岩溶动力系统类型特征资源环境问题,撰写完成《全球岩溶的基本类型》,解决了我国缺乏近年来全球岩溶分布及相关资源环境问题调查研究的问题,为开展深入的岩溶国际对比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资料。

3)在岩溶作用与碳循环方面,以典型岩溶地表溪流为研究对象,发现水生光合生物新陈代谢作用对水体CO2昼夜变化的影响率为45.1%~72.5%。水生光合生物利用岩溶作用无机碳形成的碳汇量达73 t·C·km-2·a-1。对典型岩溶河流水-气界面CO2交换过程的监测研究发现在昼夜和季节尺度上河流可表现出直接吸收大气CO2的现象,限制了河流CO2的脱气,使得水体脱气速率为15 mmol·m-2·d-1,成为目前发表的内陆水体中的较小值,反应了岩溶水体内水生光合生物光合作用和碳酸盐岩的快速溶解对水体CO2脱气的抑制作用。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揭示岩溶动力系统无机碳转化过程及评价岩溶碳汇稳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出版专著

《现代岩溶学》

《桂林山水》

 

主持编撰

《广西科学》2018年第5期“岩溶与生态环境”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